有时候人的话无法安慰在痛苦中的他们。在处理哀伤的时候,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?

口述:叶颜玮茵博士  整理:李小雪


处理哀伤注意事项


在处理哀伤的时候,我们需要注意几方面:


第一、当人太过于沉浸在哀伤的情绪里,可能会不吃不喝,没有正常饮食影响到身体健康,身体会有更大的负荷,可能出现晕倒、消瘦等状况。太过痛苦的时候,甚至可能会通过吃安眠药、喝酒等不好的方式来处理哀伤的情绪。当他用不好的方式来处理情绪时,会引起非常多其它的心理病症或身体问题。此时,家人要非常小心对待,因为他很容易在这些不当的处理方式中导致死亡。


第二、在属灵方面上,很多人在一段时间之后会思考自己的信仰。刚开始虽然会有很讨厌主耶稣的阶段,抱怨祂“为什么没有救自己的孩子?”“还是我自己做错了什么,以至于惩罚落到了孩子身上?”等,跟上帝讨价还价“让我死吧,让孩子活。”等。


但是一段时间之后,他慢慢开始在信仰上会找到出路。有人会因为失去而从此拒绝信仰,觉得信仰对自己没有用;但是有人安静之后,需要信仰的安慰,他反而对信仰会有更深入的投入,觉得这件事情一定有祂的理由。


当他失去之后,就会开始对别人有同理心,进入到另外一个属灵阶段,像刘珊姐妹的见证所提到的,她把儿子的离开原因视为不单是感情问题,可能也包括了过去的婚姻对儿子造成了伤害,当困难来临,痛苦难当的时候,他就选择死亡。


因为她在属灵上也得到了其他牧者的鼓励,了解儿子虽然死了,但还是会得救。所以,她虽然很痛苦,但是属灵价值观反而让她有全新的希望、感觉、看见以及人生价值观。



在这个过程里,我们必须要清楚:有时候人的话无法安慰在痛苦中的他们。前几年,东南亚发生了海啸事件,有一位男士在那次的旅行当中,所有的亲人朋友都死了。然后,他进入到一个辅导室,当时的辅导员是很年轻的女生,他就大骂她:“你懂什么?你有家人死了吗?”


他会觉得眼前的辅导员没办法理解他的需要,没办法安抚他,没有资格做他的辅导。所以,他就把自己的痛苦转移到辅导员身上。


圣灵医治的效果最好


在我辅导很多的忧伤人当中,有一个很大的看见:如果圣灵在人的身上做医治、安慰的工作,效果会非常好!在每个人的生命里,好比刘珊姐妹提到的场景“看到儿子死去冰冷的画面”,祷告的时候,上帝的灵就运行在她里面,她就看到了“阳光帅气的儿子”,感受到了平安和喜乐。


除此之外,她有一个信念:儿子死了之后,回到天父那里,天父会恢复他生命的气质。虽然生命是短暂的,但永恒的家是有希望的。我们的痛苦也会因为离开世界而结束。因此,全新的属灵观带给她很多盼望。


剩下的日子,她反而找到新的方向,在儿子身上做不到的事情,选择把爱和关怀给予其他人。找到新的方向的属灵改变,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苦难带来的痛苦、失去之后带来的新的责任感。这种责任感会给人带来新生和希望。


让怀念赋予意义


孩子死了的时候,家人其实要做很多的决定。有时候,他们会想搬离伤心地,很想逃避,不想面对。有的人不能再进入孩子的房间,有的人则是每天都在孩子房间哭、怀念和思念。


我的丈夫从事殡仪服务的工作,他经常在山上看到很多家属会在死去的亲人那里思念,有的人好几年还是会在那里怀念,似乎还活在过去,没办法活到现在。这个过程,每个人经历的心路历程都不一样。



有的人是逃避,有的人则是沉浸在痛苦里,不断在回忆生前的亲人。作为陪伴者,当然目标是希望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能够面对失去的事实,收拾心情,重新出发。无法忘记是正常的,但仍然需要有一个过程回到自己生活轨道里,对失去的人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怀念。


这种新的方式,包括设立基金去帮助抑郁患者、以孩子的名义做善事等,把怀念失去的亲人变成有意义的一件事,即对人生和社会有意义的目标,而非停留于个人的痛苦里。


在刘珊姐妹的生命里,她安慰其他人的父母和孩子,把爱放在对别人的鼓励上,陪同他们一起走出来,这是非常有意义的。


婚姻备受考验期


对于双亲家庭来说,失去孩子之后,很多时候,婚姻也会因此结束。不少人在婚姻里会怪责配偶没有尽力扶持,在孩子生病过程里各有各忙,各有疏忽,为此互相指责。有的人看到对方就会想起死去的孩子,因为孩子的长相可能跟父母相像,无法接受痛苦,很多婚姻会解体。


在帮助这些家庭时,用上帝的慈爱彼此扶持非常重要。除非婚姻里本身有暴力或其他太严重无法挽回的问题,否则两人应互相勉励,一起走出阴霾。


很多年前,在香港宝马山上发生一件事情:有一个家庭的孩子被刺杀,身上被刺了满刀痕,最终死亡。这对基督徒父母决定原谅刺杀他们孩子的人。父亲说:我们要去怀念上帝给孩子十七年的日子。所以,他们每天思想上帝的恩典来代替失去孩子的痛苦,而且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已经得救,在天堂里会再相见。



家庭同心合一做一些好的怀念事情,而不是彼此指责,也要经过一个原谅自己、原谅对方、怀念孩子正面的事情的阶段。如果家人之间的关系和睦,就比较容易度过忧伤期。


但是如果家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存在很多问题,孩子的死亡就会把原来的问题一幕幕地呈现出来。这种家庭处理哀伤会比较困难,因为正面的因素比较少,负面的因素比较多。


帮助这样的家庭重建恢复,则需要付出更多的爱,教会、朋友对他们的接纳、爱和关怀非常重要。


陪伴需付代价


支持家人走出阴霾是非常不容易的,很多时候,失去家人的人变得非常负面。当你跟他交谈时,他可能跟你辩论,变得很气愤,甚至攻击你。为此,在处理的时候要非常小心。


在以往的案例里,我比较担心的一点是:由于有一个孩子病了,身边人把所有的集中力放在孩子身上。当孩子死去的时候,其他人反而觉得轻松,父母会认为这些人很没有良心:为什么人死了之后,他们还能那么高兴?


其实,对他们来说,不是高兴,而是解脱。家人如果把过多的注意放在有问题的孩子身上,其他人都没有得到关怀,因为孩子病了而让其他人的生活都不能正常化,把所有的注意力和金钱都投放在孩子的身上。家庭有一个开放的氛围讨论、分享,恢复能力比较好。


但如果家庭的氛围是互相埋怨,禁止别人分享,需要长时间为失去的人和事忧伤,不让别人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,恢复能力比较低。这样的忧伤如同一个监牢般,把所有人都锁在心房里,所有人都要陷在痛苦里。如何引导家庭把痛苦转化成爱的能力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


初期时,在辅导帮助对方时,不要试图把他的痛苦感觉取消,训斥、责骂的方式都是没有用的,而是容许对方有一段负面的时间,然后慢慢引导他看到“你已经尽力了!”“亲人也不想看到你这么忧伤。”“此时的你还可以为剩下的亲人做什么?”等,让他一步步从哀伤中走出来。过度的忧伤会损害到记忆力,导致失眠,重复性的抑郁症可能发生在这个家庭里。


因此,在帮助对方时,要注意他是不是有生命危险。


重视其他成员


在初期的时候可能因为衰伤而无法处理煮饭等生活事宜,团体的支持作用很好,教会弟兄姐妹、亲戚、朋友能够帮忙料理照顾,给予安慰扶持。


很多年前,在团契里,有两位年轻的弟兄,在十七八岁时因车祸而过世。那时,我和丈夫特意请假去看他们的父母,一个是单亲的家长,我们去帮助、陪伴他走过那段困难期。另外一个是双亲家庭,父亲生病,父母亲把一切的期待都放在死去的孩子身上。


这两个家庭,死去的年轻孩子在家里都是长子。在这种非常悲痛的状况之下,跟他们谈及生命、人生以及孩子将来的去向,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教会介入其中,教会可以藉此把正面的思想和人生观传递给他们。


对于还没有信主的失丧家庭,他们会比以往更关注人死后会去哪里的问题。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福音关怀,帮助他们重新看到人生的重点,希望他们将来在神那里见到他们的孩子。


当时,我们向双亲家庭的父亲传福音,在陪伴过程里,发现他们的孩子死了之后,二儿子好像就变成了大哥哥的角色一样,整个人生因此改变。但小弟弟自此就变得不讲话,于是,我去辅导他,在家中跟他交谈,引导他慢慢开口说话,跟外界交流。


另外一个家庭,帮助那位偏爱大儿子的妈妈看到小儿子的需要,因为过去她不重视小儿子,失去大儿子后学习更多去爱小儿子。在一个家庭里,失去孩子之后,我们不单要关注哭天抢地的父母, 也要重视其他家庭成员,因为每个人都很重要,包括爷爷奶奶、兄弟姐妹。


每一个人如何看待这件事,能为死去的人做什么事情。有可能因为一个人的离开,所有的关系会因此而改变。作为辅导和朋友,可以引导他们去思考:透过这件事,如何维持和救活整个家庭?如何在痛苦困难中走在一起?


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课,并不是一个人死了, 什么都没有意义了。一个人如果自杀死了,他至少会影响到七个人的命。当他死了之后,他怎么影响到周围人的价值观、生活方式以及关系的维持。



危机有时候是契机,作为辅导和传道人,最好帮助他们家人之间互相连接起来,互相原谅,互相爱护,把过去有痛苦和困难的关系,在失去后关系互相拉近。也许,这是人生中一个很好的机会,重建家人之间的关系,帮助他们的生命一起重新交给主耶稣。


- 作者简介 -

叶颜玮茵博士,活现机构的创办人和总干事,美国加州执业的婚姻家庭治疗师。早年毕业于建道神学院,其后在Azusa Pacific University 和Allia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取得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,以及在Allia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取得临床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,专攻多元种族文化和社群。曾于香港任女传道多年,多年来在美国政府资助的精神科门诊担任心理治疗师。


活现机构:在2003年成立,是一个关注两代家庭、信仰和文化的非营利机构。旗下项目包括「活现商数」、「RE:NEW a Presence monvement」 , 「活现潜能」和姊妹机构「活现香港」。


网站:http://presencequotient.org/zh-han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