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瑞西原著 | 听见录制 | 主播:钟熙宜

“失落”(Loss)的打击是一种极大的悲痛,特别是在出乎意料,突然被迫接受之情况下,失去至亲伴侣的事实。整个人生仿佛进入死荫的幽谷,顿时失去了方向,陷入迷茫、彷徨之中,其中充满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。

 

从情绪创伤到愈合的过程,每个人的经验都有独特性,每个人所需的时间也长短不一。然而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失落,大部分人的心路历程,却有迹可循。

 

第一节 震惊

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下,突闻伴侣死亡或欲离婚,仿佛晴天霹雳,第一个反应即震惊,痛不欲生,难以接受,有如世界末日来临。身体上亦剧烈反应——副肾素冲击全身,心脏遽跳……脑中一片空白,全身似乎麻痹瘫痪。

 

震惊的情绪反应,无一人可免疫。如果该噩耗出自被迫、非自愿、非期盼之情况下对成人或小孩同样都会带来震惊,它将持续一个小时、一天、一个星期,或甚至更长的时间。此时这个人身体上会产生的症状必有下面其中之一或同时一种以上:情感麻木、身体僵硬无力、失眠、疲倦、口干、喉头肌肉紧张、食不知味等。

 

失落或被弃的痛苦之医治是慢慢才能复健的。尤其在离婚方面,愈是单方面的决定,被弃的一方对离去的一方感情愈深,离婚来得愈突然,在这些情况下,离婚对当事人的伤害愈大,其痛苦也就愈深,难以忍受。

 

第二节 否认

在悲恸的心理过程初期,“否认”是一种用来保护自己的心理自卫机能,不让自己意识到这件失落或被弃的痛苦事实,以免自己心里过分悲恸。随着“否认”而来的,我们会对自己说:“这件事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”或“这一切不是真的”或“这种事情只能发生在他人身上,不是我”“这不过是一个噩梦而已”等等来拒绝接受该事实。

 

丧偶者用“否认”来压抑自己的情绪,常常表现在不同的形式上,例如:对自己或对别人说:“我们夫妻从未真正亲密过”“他并不是一个尽职的好父亲”或“我真的不再需要他”。

 

为了消除悲恸的感觉,丧偶者常用的方法即否认该事实对他的重要,欺骗自己说那死去的人从未存在过,从未在他的生命中占有任何地位或有任何影响。为了拒绝去接受死亡的事实,可能以下列行为取而代之:保留死者的房间、工作室、衣橱等;将你所认识的他人想像为死者;或假设死者仍然活着。

 

离婚初发生,当事人亦常用“否认”对待自己。仿佛令人心痛的事未曾发生在两人之间,仿佛两人又回到旧日天真美好的时光,能让一切重新开始,此种想法可以用来逃避现实的痛苦。

 

到底“否认”有错吗?不!在悲恸的心理过程中,它是很自然且必需的反应。它给人时间去准备下一步该怎么做。然而,若一个人长期陷溺在“否认”的幻想中,不能接受眼前的事实,这就会成为一种病态,使当事人情绪创伤的复健发生重大困难。“否认”与“震惊”一样,会带来身体上的伤害,最明显的即麻木不仁的感觉。

 

对基督徒而言,信仰的教条容易使人陷于“否认”之情结。以离婚者为例,别人会怎样想?我只好隐藏,不愿告诉人,尽力维护自己“好基督徒”的形象,不但对别人如此,对自己也一样。我想神会行神迹,拯救我的婚姻,我幻想着那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奇妙见证——当丈夫悔改、回头,认错的一幕。

 

有些人用宗教信仰来延伸其“否认”的时间,甚至到了反常,不健康的状态。有一个妇人与先生离婚已十五年,她的先生在离婚之后立刻与另外一个女人再婚。这位被遗弃的妻子一直为她的先生能重回怀抱祷告已十五年,她相信神会带领她先生回来。

 

最令人伤感的莫过于,她从小也教导两个小孩,要他们天天祷告神将带他们的父亲回家,现在她的孩子已是青少年了。最后,她终于觉醒,肯接受离婚的事实了,承认她与先生的关系已成为过去,她必须面对真实的现在和未来。她的梦是醒了,可是这场梦未免太长了。

 

有一种未成熟的人在遭遇重大变故之后,立即“表现”出“非常适应”的样子。在别人眼中,他们完全能控制自己情绪,表现得既理智且非常能接受事实。这种“超等适应”有时却是“否认现实”的另一种表现,他们理智上能接受现实,但情绪上却不能。一直努力用意志来压抑与否认情绪的结果,却让情绪问题无法得到解决。在协谈的个案中,有时我们会见到在失落的伤痛初期表现得“过分适应”的一些人,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反而发生问题。

 

因此,容许情绪自然地发泄一下,毋须用“否认”把自己情绪与自身隔离。您不需要为了使朋友安心而逼自己做“适应的超级明星”,容许自己去哀伤,容许自己暂时做个弱者,尽情的哭吧,因这有益于心理健康。

 

哀痛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得安慰。” (马太福音5:4 )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- 本文出处 -

摘录自《祂知我所行的路-单亲家庭手册》,

感谢黄瑞西牧师授权听见录制。

- 作者简介 -

黄瑞西:成长于单亲家庭,美国三一神学院教牧博士,融合其自身经历、所受辅导专业训练及数十年的牧会经验,花一年写成本书,献给天下所有单亲家庭以及愿以基督心肠去关怀单亲家庭的人。